康尔讲堂 第523讲 治中风,不剖脑
讲解/康尔
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,西医学所指的脑溢血、脑梗塞归属于脑中风范畴,被视作中医里证。与之相对,外感病被归类为表证,常采用发汗解表的治法。那么,对于脑中风这种里证病症该如何应对呢?并非像华佗提出的剖脑法排风那般。实际上,里证病也能够“外治”,也就是引导里风外出。接下来,我们通过剖析小续命汤和大续命汤的方解来阐述这一治疗思路。
“祛外风以安内,扶正气以固本”是治疗脑中风的关键法则。尽管脑中风在中医看来呈现里证表现,但运用解表药进行治疗,主要基于以下原因:
开泄腠理,引邪外出:中风的发病多因正气不足,风邪乘虚侵入。解表药能够开泄腠理,促使风邪从肌表得以解除,从而防止风邪进一步深入。例如小续命汤中的麻黄、防风等药物,就具备疏散在表之风邪的功效。
宣通经络,改善气血运行:解表药大多具有宣通经络的作用。气血运行不畅是中风重要的病理环节,解表药可以通过宣通经络,推动气血运行,进而改善脑部及肢体的气血供应。像桂心就能够温通经脉,助力气血运行。
调和营卫,扶正祛邪:中风患者往往正气亏虚,营卫失调。解表药能够调和营卫,使营卫之气通畅,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,同时扶助正气以驱逐邪气外出。就像小续命汤里的芍药与桂枝相互配伍,就能起到调和营卫的作用。
载药上行,直达病所:头为诸阳之会,脑居于其中。解表药多为轻清之品,具有升浮之性,能够载着其他药物上行,使药物更有效地作用于脑部病所,充分发挥治疗功效。
古代医家运用解表药治疗中风,是基于对中风病因病机的独特认知以及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。通过合理的药物配伍,解表药在脑中风的治疗中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。不过,并非所有脑中风都适宜使用解表药,需要依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。
下面我们具体来看小续命汤和大续命汤的方解:
小续命汤
祛风散寒药:麻黄、防风、桂心、杏仁。麻黄善于开泄腠理,祛除在表之风邪;防风作为风药中的润剂,可祛风解表、胜湿止痛;桂心温通经脉,协助麻黄、防风驱散风寒;杏仁降利肺气,与麻黄一宣一降,共同调理肺气,达到祛风散寒、宣通肺气、使风邪从表而解的目的。
扶正益气药:人参、甘草、生姜。人参大补元气,甘草调和诸药,与生姜相配,能和中健脾,辅助人参益气。这三味药共同发挥益气扶正的作用,使正气充足以鼓邪外出,同时防止麻黄、桂心等辛散之品过度使用而伤耗正气。
养血活血药:川芎、芍药、当归。川芎为血中气药,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;芍药养血敛阴,与川芎、当归相互配伍,能够养血调血;当归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。这三味药养血活血,既能防止风邪入里耗伤阴血,又因“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”,可协助祛风药增强疗效。
清热药:黄芩。其可清泄里热,防止风邪化热,同时制约麻黄、桂心等药的温燥之性。
温阳药:附子。温壮肾阳,通行十二经脉,与桂心相伍,增强温通经络之力,助阳气通达四末,并且能够制约麻黄、防风等药的发散之性,使祛邪而不伤正。
大续命汤
祛风散寒药:麻黄、桂心。麻黄开泄腠理,祛除风寒;桂心温经通脉,协助麻黄散寒解表,二者共同发挥祛风散寒、温通经脉、使风寒之邪从表而解的作用。
清热药:石膏、黄芩。石膏辛甘大寒,善于清解肺胃实热;黄芩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与石膏相伍,可清泄肺胃之热,防止风邪化热入里。
温里药:干姜。温中散寒,与桂心相伍,增强温里散寒之力,同时制约石膏、黄芩的寒凉之性,使全方寒温并用,以适应寒热错杂之证。
养血活血药:当归、川芎。当归补血活血,川芎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,二者合用,养血活血,使血行通畅,有助于祛风通络。
化痰通络药:杏仁、荆沥。杏仁降利肺气、止咳平喘、润肠通便;荆沥清热化痰、通络开窍,二者相伍,可化痰通络,改善中风后痰浊阻滞经络的症状。
古中医脑中风导风外出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的智慧。
中医认为脑中风虽有里证表现,但运用导风外出法,即使用解表药来治疗,是基于对中风病因病机的独特认识。从病因看,中风多因正气不足,风邪乘虚而入,所以用解表药可开泄腠理,引邪外出,防止风邪深入。在病理方面,气血不畅是中风重要环节,解表药能宣通经络,改善气血运行,同时调和营卫,扶正祛邪,增强机体抵御外邪能力。此外,利用解表药轻清升浮之性,可载药上行,直达脑部病所。
像小续命汤和大续命汤,通过合理配伍解表药与其他各类药物,如祛风散寒药、扶正益气药、养血活血药、清热药、温阳药等,发挥多方面作用,以达到“祛外风以安内,扶正气以固本”的目的。这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,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,为脑中风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,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,所以可以说是一种智慧。但同时也需认识到,中医对脑中风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情辨证论治,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导风外出法,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,不断探索和完善脑中风的治疗方法。比如肝阳上亢、高血压引发的脑中风就不宜用导风外出法。